湘一师党字〔202238


关于贯彻落实办学新理念

服务“强师计划”和“强省会战略”

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新理念,积极对接国家《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强省会战略”)精神要求,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新理念,积极对接“强师计划”和“强省会战略”,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办学新理念引领学校目标定位、学科专业、产教融合、人才队伍、管理创新和校园文化,全面提升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融入“强师计划”“强省会战略”,将办学新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把握办学规律性,推动学校办学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师范大学建设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体现育人时代性,推动学校育人与时代同行,教育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对接创新链,提高服务行业和地方能力;进一步激发工作创造性,推动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创新,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办学新理念来引领学校“十四五”发展,推进“四个一师”建设,为建成特色鲜明师范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主要任务

()引领落实到人才培养

1.加强专业拓展与建设。紧密对接国家“强师计划”,做强教师教育类专业,充分发挥小学教师教育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拓展面向中学的物理学、化学等师范专业,力争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师范教育基地。紧密对接“强省会战略”,合理优化专业布局,积极拓展新兴交叉专业,形成“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与数字湖南、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文创长沙、智能制造、大智移云等密切联系的理工类新专业,做大信息智能类专业,加强现有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建设,积极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安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做实文理应用类专业,增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休闲体育、应用化学等应用类专业;做精人文创意类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人文专业,申报广播电视编导、流行音乐等新专业;做新工商管理类专业,增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国际会计(ACCA)班。2023年申报7个新专业,2024年新申报不少于5个新专业。2025年,yh86银河·国际、计算机学院、物理与化学学院的专业数达到15个,学校总专业数达到50个。建成国家一流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15个,力争在电子信息、智慧教育、创意文旅等方面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优势。建立专业淘汰退出机制,向省教育厅请示报告,力争2023年停招初中起点六年制专业,对于培养质量不高、就业率不高的专业予以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招。

2.落地新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任务和举措,把培养“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作为落实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要务。要在课程的“两性一度”上下功夫,出台《进一步提升课程“两性一度”实施办法》,从教学内容与前沿知识的衔接度、教学方法的恰当度、问题探究的深刻度、布置作业的挑战度、学生参与的广泛度等方面强化课程的“两性一度”,构建课程“两性一度”建设与评价标准,各专业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中重点建设4-6门课程,组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实施核心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设立核心课程“两性一度”建设教研教改专项,聚焦专业核心素养,更新课程内容,推进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混合式、合作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实施规范课堂建设,学生上课必须具备“一包三本”(书包、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学生笔记本的情况纳入课程常规管理评价范围;将作业布置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精心设计研究性、探索性、拓展性的作业安排,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安排大作业、小设计(论文)、调查报告、专题演讲、实践操作、课外阅读等作业环节,对学生合理“增负”。完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建立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单元测试或期中考试制度,规范平时成绩评定。加强教材选用管理,严格执行“最新最优”的教材选用原则,专业核心课程必须选用考研指定通用教材或本专业权威教材。

3.深化考研课程改革。深化大学英语、数学、公共思政课程等考研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按照音体美类和非音体美类分类教学,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与大学英语教师的职称评定与专业技术岗位绩效工资挂钩。数学公共课设置ABC三种套餐,以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公共思政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切实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强化考研基础课程的过程管理,大学英语和数学公共课程实行月考或者单元考试。通过选配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加大课外作业量、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课程“两性一度”等措施,增强考研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力争考研录取率每年大幅提升,至2025年达20%左右。

4.创新实验实训育人机制。按照“大工程训练中心”和“大师范训练中心”的建设思路,统筹推进实验室建设,重点建好工程实训中心和新办专业实验室,实现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的有机整合。实施实验课程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常规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自主设计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科竞赛与产品开发相结合“四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集成实验教学资源,完善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建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共建共享实验室的机制。实施学科竞赛重要奖项培育计划,在“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等教育部发文的竞赛排行榜上的国家级比赛中取得新突破。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长沙市高新区、岳麓区大科城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质企业,拓展建设高水平理、工、商和文创类实践教学示范基地50个以上,中学实践教学基地15个以上,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师资互聘交流、产教融合对接、学生顶岗实习、项目联合申报、实习就业衔接等深度合作机制。

(二)引领落实到学科科研

5.推进“双一流”建设。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发展、整体推进”原则,把一流学科建设与硕士学位点建设有机结合,全力做强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音乐与舞蹈学等4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形成示范引领;大力推进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建设,建成省级应用特色学科;积极培育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设计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建设,逐步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力争通过5年左右建设,使省级应用特色学科达到6-7个,硕士学位点实现二级学院全覆盖。

6.优化学科结构布局。面向国家“强师计划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强省会战略”,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和研发布局。

聚焦国家“强师计划”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教育等核心领域,做强教师教育类、做实文理基础类学科。推动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学学科。发挥我校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破解制约传统教师教育和文理基础类学科发展的障碍,打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科亮点,建成“教育政策与治理”等高端专业特色智库,做牢做实基础学科。

聚焦“强省会战略”“制造强市工程”“数字赋能工程”,做大信息智能类学科。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建设,重点支持搭建“智能媒体关键技术”等科技类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尽快在信息智能领域形成学科优势;前瞻布局区块链、光电信息、微电子、元宇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品牌。

聚焦“强省会战略”“文旅名城工程”“精美城乡工程”,做精艺术创意类学科、做新工商管理类。支持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新闻传播等艺术创意类学科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走上特色发展道路,主动融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助力长沙打造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助推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经济学等传统商科向新商科转型升级,拓展和培育智能财务、数字营销、金融科技、数智工商等新兴交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服务长沙网红经济、新型时尚消费、夜间文旅消费市场。

7.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高标准建设好“智慧教育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儿童心理发展与脑认知科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 “德育研究基地”“义务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研究基地”等现有省级平台,新增“智能媒体关键技术”“虚拟现实关键技术”“智慧文旅云平台关键技术”等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抢抓国家“强师计划”和“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大机遇,力争建成“国家师范教育基地”;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和朗国科技、三一重卡、湖南航天、中车集团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

8.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教师教育类和文理基础类学科面向国家“强师计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建大团队,凝聚集体攻关合力,产出一批有较大显示度的原创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数学等优势学科力争在国家社科自科等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家级成果奖上实现突破。信息智能类学科面向“强省会战略”“制造强市工程”“数字赋能工程”,解决“智能装备”“智能终端”“信息安全”等若干“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每年授权技术类发明专利10-20项、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奖2-3项。艺术创意类、工商管理类学科围绕“强省会战略”“文旅名城工程”“精美城乡工程”,注重数字艺术、数字金融、数字文化、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服务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数字经济理论研究成果。

9.促进高质量成果转化。加大与长株潭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的合作力度,发挥我校教师教育优势,引领长株潭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新建一批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和服务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提供智力支持。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增加产学研合作平台、园区10家以上,产学研合作企业100家以上。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确保每年成果转化10项以上。提升现代信息产业学院、红色教育培训学院和教师教育培训学院服务地方的能力,确保每年横向项目进校经费大幅提升,至2025年达3000万元以上。

(三)引领落实到队伍建设

10.突出高精尖人才领跑。力争到2025年末,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58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其中物理与化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yh86银河·国际、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比例不低于70%,教育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博士比例不低于50%,外国语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博士比例不低于30%,其他学院博士比例不低于20%

11.推动紧缺急需人才集聚。对于学校需要拓展新办且师资紧缺的信息类等新工科专业,以及舞蹈、美术、体育等博士引进困难的专业,采用“补短板引才”,引进事业编制高水平博士(含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企业工作的博士,同时探索准长聘机制引进高水平大学紧缺专业硕士(工科类为双985、舞蹈、美术、体育类为专业名校)或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紧缺专业硕士进行适度补充,考博成功后优先“入编”。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虹吸效应”,结合特色学科与硕士点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和课程团队。

12.实施人才“双百互通”。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和校地企合作。三年内选派100名博士进企业,支持电子信息类、光学工程类、材料类、生物类博士对接高新区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与技术攻关,联合企业每年发布“揭榜挂帅”重大产业(科研)项目选题,实现技术转化和升级;支持教师教育类博士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联合开展项目申报、教师培训、教研教改活动;支持其他专业博士精准对接合作单位,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科技合作与交流。三年内聘请100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进校园,全方位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开设符合新时代企业需求的实验实训课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学校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联合申报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创造条件。力争到2025年,通过“双百互通”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无缝衔接,建构“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训师资、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

13.实行存量“优化提能”。加大学校现有师资优化整合力度,建立“人尽其责、岗尽其能、能进能出、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对部分教学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采取转岗分流、待岗或在岗培训等形式,全面提升师德师风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激发队伍活力。对现有高层次人才存量按照学科、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实行归队、转型和提质,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设立师资“优化提能”专项资金,用于教师业务能力进修培训。力争到2025年末,培养本校教职工获得博士学位30人,培育10个左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14.推动教师教育“强师”。布局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科和课程的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国内教育领域高水平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加快建设教师教育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继续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帮扶资源,主动参与名校牵头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创建,推荐学校教师教育年轻骨干教师到高水平师范院校进修培训、提升学历,做强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团队。到2025年末,培养2-3名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名师大家,形成中、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四)引领落实到管理创新

15.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对接新的办学理念,推动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创新。各部门建立管理制度清单,以“立、改、废”为重点,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对符合新办学理念要求、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规范性文件要及时制定,特别是聚焦“两性一度”课程管理、人才工程计划等重点任务,及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以制度创新保障工作推进。对不适应新办学理念的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对与新办学理念相冲突的管理办法即时废止,从而形成内部协调统一、体现新办学理念的管理制度体系,做到按新办学理念推动学校发展于“法”有据,筑牢学校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

16.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对照新的办学理念要求,持续优化二级机构设置。在推进新增学院建设的同时探索设置交叉学科学院或研究院,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适应新拓展,新增“产教融合与校地企合作处”和“工程实训中心”等机构。出台《非编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做好停招初中起点六年制专业城南书院过渡时期管理工作,谋划好城南校区长远发展和配套管理机制。

17.树正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政治标准,突出干事创业,注重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把讲政治、会学问、懂教育、善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二级学院正职和机关核心岗位上来。完善干部动态调整机制,以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激活队伍活力。完善轮岗交流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完善转岗分流机制,制定《待聘人员管理办法》《教师准聘长聘试行办法》《非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双百互通”工程实施方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8.优化目标管理机制。以目标为导向,以业绩成果为指向,研究制定各二级部门年度目标,并签订责任书,配套出台《二级学院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奖励绩效分配办法(试行)》《机关职能服务部门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和人才工程计划系列办法。对二级学院,聚焦核心指标,让教师“跳起来摘桃子”成为常态;对行政管理岗位,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岗位工作重要度、任务完成难易度、工作量饱和度酌情设定考核目标,根据考核结果核发绩效奖励,适时推出《yh86银河国际app下载职员制改革实施办法》,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

(五)引领落实到校园文化

19.铸牢办学新理念精神文化。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教风、学风、作风等办学理念新内容,结合“强师计划”和“强省会战略”有关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准确领会办学理念的新话语、新内涵、新要求,学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学出教书育人的新举措,进一步强化理念认同、价值认同、话语认同、行为认同。充分展现学校办学治校新理念、新成就、新风貌,讲好一师新故事,传播一师新文化,在社会上树立起新时代新一师的新形象。大力推广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使用学校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开发体现一师文化格调和特色元素的文创产品,形成内外认同的一师视觉文化。全校师生员工要主动对标对表,争做办学新理念的学习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20.建设“一师”特色校园文化。坚持以新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秉持“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精神和“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精神,继承和弘扬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革命传统,实事求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传统。深入开展“爱我一师 兴我一师”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红色一师”建设,以打造“五个一”红色主题教育精品项目、创作一批红色文化艺术力作为主要抓手,以点带面,统筹推进,推动校园文化实现对办学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鲜明个性、深厚底蕴和强大活力的特色校园文化格局。充分挖掘学校红色清廉文化资源,以“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为主题 ,建设清廉学校。

21.培育师生行为文化。坚持以新办学理念培育师生行为文化,引导师生将新办学理念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弘扬“传道树人 丽泽风长”的教风,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形成修身立德、敬业立学、潜心育人的新风貌。弘扬“学思并进 知行合一”的学风,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增强本领、锤炼品性,求真知,重实学,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弘扬“唯实唯新 善作善成”的作风,切实强化机关作风建设,教育引导管理干部爱岗敬业、履职尽责,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2.完善公共环境文化。坚持以新办学理念引领公共环境文化建设,强化各个校区的功能定位和文化对接,将城南书院校区融入长沙市城南书院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东方红校区融入梅溪湖国际新城建设,黄花校区融入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实施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加大智慧校园、平安校园、美丽校园建设力度,提升楼宇内公共区域文化环境建设内涵,做好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扩馆改陈,推进东方红校区校史馆建设,在东方红校区建设青年毛泽东及其良师益友雕像群,创建自然美、人文美与艺术美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虚拟空间文化建设,将新办学理念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植入校园网和新媒体,推动学校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

四、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各部门、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为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新理念第一责任人。把推动贯彻落实与完成学校“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推进“四个一师”建设相结合,联系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步骤,切实将贯彻落实成果体现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科学举措、推动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贯彻落实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策划宣传主题,开展系列报道,广泛宣传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新理念,积极对接“强师计划”和“强省会战略”的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推动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强化督导,形成长效。学校把贯彻落实办学新理念情况纳入部门工作考核、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考核,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按既定目标有序有力推进。建立督导机制,对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调研督导,确保将办学新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


中共yh86银河国际app下载委员会 yh86银河国际app下载

2022513



yh86银河国际app下载党委行政办公室   2022513日印发